土豆不好吃

自由的气球

文章目录[显示]
这篇文章在 2020年02月03日16:43:20 更新了哦~

 

1945年,二战结束。根据《波茨坦协定》,德国在战败之后由英、美、法、苏四国占领。由于与苏联理念上的差异,英美法三国所占领土最终合并为一个占领区,组建新政权西德。

随着冷战的加剧,1961年柏林墙修建。至此,德国人开始了十八番武艺穿越柏林墙的故事。

2018年的德国电影《气球》便讲述了穿越柏林墙中的一个真实故事。

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剧透,请谨慎阅读。

影片时长125分钟,情节十分紧张,听我的, 专心看,别玩手机了。

  • 第一次热气球

影片刚开始,皮特一家人就升起了热气球。可惜由于没有考虑到高空温度低等问题,导致失败。

坠落的热气球等被东德当局发现。

  • 美国人

为了准备热气球,两家人准备了两年。意识到气球可能不行之后,皮特一家人打算去美国大使馆附近寻求美国人的帮助。一家人把写有求救信的烟盒塞到了一个女人的背包里,然而却只是徒劳,美国人以为他想要烟。无奈之下,他们只能再次选择热气球

  • 第二次热气球

德国当局已经开始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抓捕,皮特和冈特两家人只能分秒必争努力打造新的热气球。最终,他们的热气球成功降在了西德。

小人物

在影片中,冈特的儿子不小心对幼儿园老师说出自己爸爸在没日没夜的缝纫。秘密警察过来调查,问到幼儿园老师大家有没有什么搞什么大件、或者说缝纫什么的打算

女老师思考片刻,回答:有,大家都在努力的缝国旗,庆祝东德建国30年。

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《出租车司机》里的一个类似的情节:士兵发现了德国记者的汉城车牌,他似乎明白了什么,然后放他们走了。

1989年,东欧巨变,苏联也摇摇欲坠。柏林墙拆毁,两德统一。

30年过去了,柏林墙已经不在了,另一堵墙却越来越高。共同点是,两堵“墙”都是用来阻止本国人民对自由的追求。不同点是,德国人用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行动歌颂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逃亡,为了追求自由而进行的前仆后继的逃离——向往自由,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。柏林墙最终被拆毁了。

思考

有的时候,可能我们别无选择,甚至连反抗都不敢。可是,如果敢于反抗的人都离开了,那他们就赢了。

环境也许很恶劣,恶劣到连说一句不是赞美的话都会被千夫所指。也许我们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,不敢说出真话。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沉默,至少要有conscious。就像两部影片中的小人物一样。

想想看,你就是多买了点布,有人就要向上汇报;走在大使馆附近,看到有无数只眼睛在偷瞄着你,酒店中也有人在监视着你;说不准因为看到了什么就会被带走讯问,警察可以随意进你家搜查;对面邻居就是秘密警察,阶级斗争从娃娃抓起,甚至人们以举报为荣。即使是军人,可能也会因为没有抓到人而遭受严厉的讯问。这一切的一切,就仿佛是奥威尔的《1984》中所描述的大洋国一样。你想要这样的生活吗?想要吗?嗯??摸着自己的良心问下,现在,此时此刻,你应该怎么做?问问自己,谎言的代价是什么?

Freedom has many difficulties and democracy is not perfect, but we have never had to put a wall up to keep our people in, to prevent them from leaving us.

自由有许多困难,民主亦非完美,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,不准他们离开。

 

约翰·肯尼迪 《我是柏林人》

参考阅读

《学习一下德国人民的翻墙精神》

柏林墙 – 维基百科

【旧文重写】毕业后的一些思考


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丨本站默认采用CC-BY-NC-SA 4.0协议进行授权|
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,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原作者和本文原始地址:
https://dmesg.app/ballon.html
退出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