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德国,真不得不佩服这个国家——
不仅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,连自家的超市都能开遍整个欧洲。
而真正来到柏林之后,我才发现,那些在电影《气球》中看到的分裂与逃亡、理想与恐惧,在现实中都变成了可以触摸的历史与秩序。那种震撼,是屏幕前永远体会不到的。
德国是一个拥有许多冷战遗迹的国家。
二战结束后,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迫接受《波茨坦协定》的内容。苏联、英国、法国和美国分别占领了德国的一部分,最终形成了两个国家:德意志民主共和国(东德)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(西德)。
柏林作为纳粹德国的首都,在战争结束后,也被一分为二。很多读者如果不了解历史或地理,可能会以为柏林正好位于德国的中间,东西各占一半,就像切西瓜一样。
但实际上,整个柏林都位于东德境内,其中的西柏林完全被东德包围,成为飞地。
战争结束后不久,西方盟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,冷战由此开始。苏联试图封锁柏林,但西方国家通过大规模空运建立了“空中走廊”,成功维持了西柏林的物资供应。最终,苏联被迫解除封锁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东西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,一道分隔东西柏林的高墙逐渐出现——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“柏林墙”。
80年代后期,随着全球民主化浪潮的兴起,东欧各国政局剧烈动荡。柏林墙也在这一历史洪流中应声倒塌,象征着东西方长期对立的终结。几个月后,东西德实现统一,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。
而在随后的几年里,苏联也走向解体,冷战正式落下帷幕。那段被铁幕、意识形态和对峙分割的时代,终于成为了历史。
因此我说,德国是一个拥有着很多冷战遗迹的国家。如果你对历史、尤其是二战、冷战历史比较感兴趣,那么德国是一定要去的地方。
去柏林的话,同样也是坐飞机比较划算,第一次没有坐过夜火车。抵达的机场是勃兰登堡机场。BER机场不是德国最大的机场,最大的是FRA法兰克福机场,FRA在整个欧洲也算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大机场了
德国人十分松弛,就是这么一张纸,需要在机器上插进去打个卡带上时间戳,否则会被认为是逃票。同样,没安检。
第一个需要去的景点是,勃兰登堡门。
这座宏伟的大门见证了柏林从辉煌到分裂、再到统一的整个历史。冷战时期,它正好矗立在东西柏林的交界线上,成为铁幕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之一。
1987年,美国总统里根就在这里发表了那句震撼世界的呼喊——“Mr. Gorbachev, tear down this wall!”。
那声音回荡在柏林墙的两侧,也仿佛宣告着分裂时代即将结束,柏林墙终将被历史推倒。
另一场同样载入史册的演讲,则是肯尼迪在1963年发表的“我是柏林人(Ich bin ein Berliner)”
在冷战时期的西方世界,关于柏林最著名、最具象征意义的两场演讲,正是这两场。
第二个景点是,国会大厦。
德国国会大厦 Reichstag 可以免费参观,有中文的audio guide,需要先使用护照预约,安检比较严格。
前方那个圆顶的建筑就是国会大厦。
在参观过程中,可以了解到德国的政治体制、德国的建筑与历史变迁等内容。顶楼可以俯瞰柏林
去柏林,一定要去柏林墙。在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,可以看到柏林墙的一部分。
波茨坦广场在二战前,是柏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。随着冷战拉开帷幕,这里被柏林墙分隔,变成了无人区。
波茨坦广场往另一边走,会有犹太人屠杀纪念碑
柏林墙虽然在城市很多地方都有遗址,但是最出名的还是东区画廊。在柏林墙倒塌之后,有许多艺术家来此作画,其中最知名的就是《兄弟之吻》
穿越墙壁的汽车,可能是在象征着东德人们追求自由、不屈不挠的翻墙精神
在东区画廊附近,我遇见了一群穿着反光衣的人,他们用胶水把自己的手粘在马路上
刚开始我还不懂,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,德语我也看不懂。
德国警察还挺细心的,给抗议者的手除胶,然后带走。有一个维持秩序的女警察甚至还用英文提醒我靠边走,别离马路中心太近
后来问了同事才知道他们是德国的气候抗议活动。
继续往另一边走,可以去参观查理检查站。查理检查站是冷战时期东西柏林之间最重要的边境通道之一,在很多电影游戏中都可以看到。
牌子上写着醒目的大字:“YOU ARE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.”
哨岗另一侧堆着沙袋墙,常有人放下鲜花,或许是在纪念那些为自由倒下的人。
这里还能遇见穿军装的“美军”或“苏军”,其实是街头演员,合影后打赏几欧元就行。
德国人的英文虽不如荷兰人流利,但日常沟通起来问题不大。和朋友买Pixel手机的时候,可以感受到那个店员在努力憋英文出来😂虽然场景既认真又有些搞笑,但是 Guten Tag, danke!
柏林是一座让历史与现实并行的城市——喜欢冷战故事的人,一定要来。